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艺术融合发展,让艺术真正贴近人民、服务人民,10月18日,“融艺术·美生活”——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作品展点评观摩活动在苏珈美术馆举行。
(拉二胡和二胡展陈图)
室香书画气,日暖焙茶烟,一曲曲古韵悠然的二胡序曲宣告展览开幕。展览伊始,两位锡剧艺术家以饱满的热情为观众带来一段经典的锡剧选段,他们身段灵动、表情传神,富有激情的唱腔引发全场观众阵阵掌声叫好。在锡绣展区,精微绣艺术家鲍文姬的绣品《文姬归汉》让观众们惊艳不已,她以针为笔,将家喻户晓的历史瞬间化作绣布上辉煌灿烂的动人华景。茶艺艺术家将观众邀至茶桌边,悠悠烫杯温壶,分杯奉茶,指导观众闻香品茗,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推介茶文化,不知不觉中,茶香盈室...本次展览遴选了无锡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创新作品,融合了锡绣、锡剧、茶艺、书法、绘画、木艺、紫砂陶艺、惠山泥人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种艺术门类间互融共通、推陈出新,集中展示了我市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作品面貌,是对构建跨媒介融合的艺术空间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
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是市文联近两年着力打造的一个文艺品牌,重在出人才、出精品。瞄准文艺人才的培养,市文联不断强化中青年文艺家群体对重大和现实题材的创作意识,主动融入无锡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出了一批展现无锡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的文艺精品。年轻力量和新鲜面孔的不断涌现,也让锡城的文艺氛围多了更多的鲜活与灵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无锡文艺界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文艺家群体应当如何更好地履行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这一历史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无锡又将如何围绕“打造更具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的文化强市”目标,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底色?
观展后,“融艺术·美生活”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作品展点评活动继续举行。围绕这些重要议题,20多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代表各抒己见、交流探讨,结合本身创作经验,畅谈对于艺术融合的理解,对提升点亮无锡城市生活美学的思考,对于新的时代如何做好艺术服务生活文章的思索……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建勉励无锡中青年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文艺作品书写伟大时代。杨建表示,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中青年文艺家不是时代的旁观者,是时代发展、生活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书写者,要深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积极探索艺术走向融合、生活走向审美的文化发展新路径。
艺术走向融合和生活走向审美,这是最具时代性、文化性的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的结合,就是我们今天正在走进的美学时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适应这一历史方位的文化自觉。在实践中,融合也已成为很多艺术家有意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正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现象。今天的融合体现在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技法的创造活力,体现在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方方面面。通过融合,各艺术门类形成一种内在的互动,共同形塑作品的生成与接受。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的这三大领域,互为条件,互为塑造,以人为出发点,从生活走向艺术,以人为落脚点,从艺术走向生活。
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是365bet娱乐游戏_office365无法打开word_365bet备用服务器文联长期以来坚持的工作重点,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是市文联精心策划、着力打造的文艺品牌,通过提供高层次的学习培训平台及全方位的推介宣传渠道,进一步发掘、扶持、助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成长成才。
造品牌:赋能传统
运用创意思维,把特定的文化元素转化成设计元素,融入产品、渗透到生活,这样的“文创思维”正成为文化产业新的潮流。“现在的年轻人见证了国家崛起,对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是充满潜力的消费群体。”苏珈耘林集团董事长龚育才近两年来将无锡惠山泥人文创品牌发展得有声有色,立足于自己的经验,他提出,民间艺术寻求新的发展,应当敢于走向年轻人,拥抱数字化时代与现代科技。作为无锡精微绣非遗传承人,鲍文姬也在思索传统文化“轻盈化”的转型,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兴趣,是她近期努力的方向。在市摄协副秘书长、青摄协副主席张雨驰看来,将传统文化打造成现代品牌,需要提升产品的“可复制性”与“可传播性”,利用好“IP意识”创造自己的“流量场”。
在传统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是艺术家们热烈讨论的一大议题。宜兴市书画院副院长余尚红提出,艺术的定位可以多元化,文化产业的产品也可以多定位,保留阳春白雪的基础上也可以做出延展创意,加入生活化的亲民元素。“创新的第一步是打开观念的窗户。”在多年从事美术教育的市美协理事吴文鸿看来,文化产业创新要关注思维创新,打造普及推广的美育平台是关键一步。高级紫砂工艺美术师卢宁刚则针对文创品牌宣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传统文化转型需要找准市场定位,贴合市场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形象。这样的观点与青年画家李建鹏一拍即合,李建鹏认为,打造传统文化的文创品牌最忌曲高和寡,让走向大众的艺术品小品化、亲民化,让艺术元素与生活息息相关,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才能提升品牌推广的声量。
融艺术:有域无界
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艺术形态已经不是单一呈现。市民协副主席庄仲豪谈到,艺术往往是多环节塑造后的展现,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协作往往可以使作品摆脱单一的匠气,赋予其融合的灵气,完成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变。作为“梅村二胡”传人,制琴名师卜广军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中,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合作融合是一条新路径,在二胡制作过程中与竹刻艺术家合作加入新的装饰,是他最近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
“跨界艺术”将不同艺术方式有机融合,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寻求灵感的新场域。市青年美协副主席郭瑞卿认为,艺术融合的走向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形式的融合,二是内核的交流,如何打破艺术与艺术间“隔行如隔山”的高山,以最和谐的形式融合,是艺术家们应该思索的问题。而对于市民协理事、留青竹刻传承人乔瑜来说,竹刻是一门天然需要与书画等其它门类融合的艺术,自己也因此拥有更多的“跨界”经验,走向融合是当代艺术一个时代性的发展趋势,能够激发艺术家更多的创意,作品经过艺术创新融合也更受市场的青睐。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年书协副主席庄丽艳认为,欣赏融合艺术需要美学知识作为支撑,融合艺术的优质呈现,需要大众美育教育的推广作为基础。她在长期从事少儿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在书画研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接轨中探索着艺术融合的发展路径。
美生活:绘彩城市
艺术本无边界,只需一个走近的契机,或许人人都将感受到艺术带给生活的美好。为传统作品赋予新活力,让艺术折射出城市美学的魅力,需要艺术家们的共同推动。回忆起自己曾经观看的画展中的画作与舞蹈相得益彰的配合,江阴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陈亮表示,更多艺术形式的融合也为艺术展陈带来了更多灵感,艺术家们不仅要致力于做出艺术精品,更应该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们应当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畅想为己任,去建设群众满意的城市美学空间。”市美协副主席李春艳谈到,艺术走入城市生活应该更加注重与民众之间的交互体验,为群众打造“沉浸式”的城市美学空间。在市摄协副主席、青年摄协主席黄一清看来,城市中处处有艺术创作的可能,让艺术“破墙而出”走近群众生活,需要群策群力的更多思考。市书协常务理事、青年书协副主席许达则提出,艺术装置作为艺术形式的载体,可以承载丰富的创意,是装点城市与生活的未来方向。
艺术创作大多与城市和生活息息相关,最终也是为了唤起日常缝隙里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感受与生产。市民协副主席葛晓青感叹道,如今美的形式不拘一格,能够表达自我意识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产品更受欢迎,而相得益彰的展出形式能够为艺术品增添别样的光辉。省青美协理事宗建成认为艺术活动与艺术推广在城市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富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形式才能吸引市场,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合作有助于让艺术走进生活。艺术如何在城市空间中更好地绽放光彩?市青摄协副秘书长谢劲认为对于展陈空间的设想可以突破常规,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用新技术元素创新手段,在咖啡馆、园林这些生活化的场域中多做尝试,拉近艺术自身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城市在呼吁更有趣的艺术空间。”省青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王梦晗认为,艺术空间的打造需要“氛围感”的加持和形式的创新,“联名”“快闪”“立体式空间”等创新形式都能够为城市艺术空间带来别样的生趣。